手机导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机导购

藩国游庐山古体长诗

来源:朝阳手机网 时间:2020.07.25

欲著谢公屐(1),攀峰踏云游匡庐。宴罢赣江鱼,飞轮旋登随久慕(2)。葱茏开眸峰叠起,蔽日不辨东南西。含鄱口开东南天,绿野碧波千里间( )。五老端坐享太平(4),铺云托日染万松。舒目临绝汉阳巅(5),峰岭远近高低迥。脚踩众山我为峰,放眼九华与天台(6)。湖镜照我影,三吴入我帘(7)。茫茫九派汇吾旁,滔滔三江入海天(8)。云梯插谷涧,木屐抽后齿(9)。汗衣蒸身透,龙滩清我心(10)。三叠断绝壁(11),仙雾化珠玑。屏风九叠对壁开,屏开雀展送龙归(12)。乌龙黄龙相呼应,共筑天湖泻乾坤(1 )。满山熊咆轰陡峭,神功霹雳遂成涧(14)。石页页兮神话,径片片兮古篇(15)。飞来如意二石飞,分陨两山女娲倾(16)。试剑石裂石门遗,浮云崖洞还洞宾(17)。司马登临观大禹,辟河疏江此山栖(18)。天桥彩虹摧霹雳,天堑对岸开大明(19)。陶公采菊东篱下,太白豪歌欲飘仙(20)。白鹿洞里读声绝,山外今响华夏篇(21)。古华照烟海,圣贤自远古(22)。千古流芳菲,万载沐华儒。庐修七兄弟,匡氏仙驾化匡庐(2 )。藏灵纳气绕云雾,慧远开泉杖土净(24)。东林寺内佛音起,一山香火唱六经(25)。寺观玄深钟不绝,堂院斑驳人络绎。紫冥遥看金银台(26),雾里庐间出几仙?风云卷而五洲,沧桑腾而四海。鞑虏痕之历历,风雷激之荡荡。牯岭千百老别墅,几多故事几多情(27)?山河羞泪留癍迹,山头变幻大王旗(28)。谋谈未能延夏都,人走台空锦绣依(29)。毛公三登定风云,气盖神州挥华章( 0)。盘古开天地沉浮,山成天旨赐炎黄。往来万古至远永,无论世界风云殊。物华天宝得赣水,人杰地灵倚匡庐。幻云雨以万千,秀奇峰更雍容( 1)。欲识庐山真面目,还得深入此山中( 2)。

(1)东晋诗人谢灵运喜游山涉水,为游山特制一种木屐,世称“谢公屐”。有游庐诗作《入彭蠡湖口》。

(2)“久慕”,由来已久的向往和心愿。

( ) 含鄱口海拔1286米,其左右的含鄱岭和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间”,名词动化,使......在范围内,将千里绿野碧波含括其内。

(4)“五老”,即五老峰,海拔1 58米,五座山峰依秩并列,犹如五位面目清癯、正襟危坐的老者,西与含鄱口遥相对望。

(5)“汉阳巅”,即汉阳峰,位于庐山东南部,海拔1474米,为庐山最高峰,峰顶有石砌的汉阳台,据说在月明风清之夜,平台化竞争时代来临可观汉阳灯火,故名。登上顶峰南眺鄱阳湖,波光若镜,北望长江,一泻千里,可以观风光于极目之间。

(6)“九华”,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南面,最高峰海拔1 42米,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天台”,即天台山,位于湖北省东北面,主峰海拔817米,为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天台宗” 的起源地。庐山位于赣、鄂、皖三省交界地处,写站在庐山放眼此二山,意于表现庐山雄伟高耸、饱览宇内的气势。

(7)“湖镜”,明清如镜的鄱阳湖。“三吴”,自古以来有多种解说,一说泛指长江下游广大地区,取此意。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地段,故有毛泽东《登庐山》“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之句。

(8)“九派”,长江到湖北、江西一带有九条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有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诗句。“三江”,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作者取泛指外流(入海)河系里众多江河水道的总称之说法。长江为我国最大的入海江河,最具有“三江”的代表性,此说“三江”,实指长江。

(9)“云梯”,指连接涧谷与山顶的石阶。“木屐抽后齿”,表示领路了山顶风光后要下到涧谷看看。据说谢灵运所穿的木屐前后有齿,上山时抽前齿,下山时抽后齿。

(10)“龙潭”,指九叠谷中三叠泉下的水潭。三叠泉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级级各具特色,有“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之说。

(11) “三叠”,即三叠泉。三叠泉共落差155米,飞泻而下,极为壮观,撼人魂魄,如其说三层绝壁使其三叠,不如说水势砸石使绝壁三断。故说“三叠断绝壁”。

(12)庐山山体呈椭圆形,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此说屏风九叠,仅指三叠泉涧流两旁的山峰,象孔雀开屏般顺着涧流张开。“送龙归”,指三叠泉之玉龙走潭,在两旁高耸山峰的护送下,顺着涧谷流去,回归湖泊、江河、大海。

(1 )“乌龙黄龙”,指庐山东谷山冲的乌龙潭和黄龙潭。两潭相邻,各有千秋。黄龙潭幽深、静谧,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乌龙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天湖”,指庐山水电站大坝截流而成的山上湖,由乌龙潭和黄龙潭之水汇流囤积而成。

(14)“熊咆”,形容山中众多瀑布和水系的声音之状。“神功霹雳”,形容水到涧成的功力之大。

(15)每块石头崖壁都宛如页页纸张,记载着段段神话;每条路径都如同片片竹简,铭刻着篇篇古来名家圣贤之珍作。

(16)“飞来如意”,指飞来石和如意石。“两山”,指江西庐山和安徽黄山。相传女娃补天时,剩下两快石头,一石陨庐,叫如意石,一石落黄,叫飞来石。“倾”,心倾眷顾。

(17)相传吕洞宾修道练功时曾在石门涧选一巨石试剑,现存试剑石,一缝两段。吕洞宾腾云驾雾成仙后留下了寄身修炼500年的崖洞,现叫“仙人洞”。“还”,回来。洞前现浮云,疑是仙人回庐探故。

(18)汉阳台附近有黑黝石碑,上刻有“大汉阳峰”四字。台前悬崖形同靠椅,据传大禹治水时,就曾坐于此崖石之上俯视长江,思虑如何疏浚九江,由此而称“禹王崖”。“庐山”之最早见于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庐山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同时记载司马迁也上过庐山。

(19)“天桥”,位于庐山锦绣谷上端的悬崖上,相传朱元璋与敌大战于九江,兵败,逃到此悬崖边,下临深谷,后有追兵,突然天降金龙化作虹桥,朱刚过桥,刹时晴天霹雳巨响,龙飞桥断,保朱安全脱险。朱做皇帝后,此神奇流传至今。现悬崖两岸有两巨石凌空社会、民生、司法等领域的改革也将提速。对探,让游人遐想无限,自成奇特景观。

(20)晋代诗人陶渊明生于庐山,隐于庐山,歌于庐山。《饮酒二十首并序》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就是指庐山。据说唐代诗仙李白至少五次游览庐山,并曾隐居屏风叠。庐山秀美的山水激发了李白的诗情,其留下的14首名篇佳作又为庐山大增色彩。《 望庐山瀑布》是古往今来难以数计的赞颂庐山诗篇中被人们公推为首屈一指的作品。宋代文豪苏轼称赞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句。”并非过誉之辞。

(21)“白鹿洞”,指白鹿洞书院,位于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宋仁宗年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重修该书院,而且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对中国儒学文化的教育和发展影响深远。

(22)“古华”,即古往今来的文化珍宝和名篇佳作。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仅留有诗词就4000多首,还有400多处摩崖题刻和浩如烟海的著述、画卷和书法作品,使庐山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同时,自远古的大禹起,许多帝王将相等圣贤英豪也履涉此山。

(2 )庐山古称匡庐,相传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居住,由此得名。又有匡氏七兄弟成仙后其庐化为山峰而成名之说。后说虽为虚幻,但更富神话色彩,故用之。

(24)东晋太元六年( 81年),大和尚慧远至庐山会西林寺师兄慧水,慧水说:“远公,此处清静,足以息心净虑。”慧远心里默道:“此处若可栖止,秽壤应出清泉也。”即以佛杖杵地三次,果然地涌清泉。遂消拟粤罗浮山之行,留庐息心佛法,建龙泉精舍。

(25)东林寺位于庐山西麓,于东晋太元九年( 84年)由慧远高僧创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高僧慧远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后,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正东教等宗教及教派也相继在庐山发展起来。“一山藏六教”,成为庐山宗教文化的独具特点。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26)“紫冥”,天上。“金银台”,据传为神仙住处。

(27)庐山别墅始建于1895年,现存600多栋,大多是西式别墅,分别代表着英、美、德、法、俄、瑞典、芬兰、丹麦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1860年,九江被迫成为对外开放口岸。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败北,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乘机请英国政府给清朝政府施加压力,以极低的价格租得长冲谷一带的4500亩土地,租期竟然长达999年。土地和别墅虽已收回,但这些老别墅至今流传着许多让国人百味交集的故事,给庐山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28)“大王旗”,指国家主权和政权。每次主权和政权的变幻均给庐山带来影响,并留下痕迹。

(29)“谋谈”,指1946年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在锦绣谷的谈判台“调处”国共谈判事宜。“夏都”,庐山过去有国民政府的夏都之称。每到夏署,许多事关军政要害的活动都在庐山进行。“依”,依然如旧。

( 0)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三次登庐山,主持了三次党的重要会议,就党和国家的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决议。毛泽东还在庐山的许多景点留影,以庐山山水为背景,安然端坐,气宇轩昂,表现出稳坐江山、驾驭神州的豪迈和气派,并挥毫写下《登庐山》、《为题庐山仙人洞照》等诗篇。

( 1)“雍容”,雍容尔雅,大度包容,内涵丰富。

( 2)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说是从辩证法的角度表现一种哲理。作者又从唯物认识论的角度表现一个哲学原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了解情况,产生真情实感,获得真知卓见。

共 41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习作显得大气豪放,把庐山 的风土人情,历史环境,文化氛围等生动地展示在读者眼前,诗作的遣词造句凝练尤佳,特别是典故的运用,让作品更有深度和说服力,给人丰满充实的美感,其中的自然景观融入作者的感情,组合的相得益彰。在景致的描述中,声色相融,结构精细,整幅的格调清幽而淡雅中蕴藉着淳朴的古色古香的情致,让习作的韵味浓郁了许多,诗作的不足之处是韵脚的安排不是很完美的。欣赏问好,感谢赐稿,遥祝愉快,推荐品读。【:依山观水】

荆州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血管堵塞用什么方法
聊城白癜风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