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命运拳
荷花的命运,关于一朵荷花的命运的介绍
写于2014年没有嗅到荷叶的清香,没有见到荷花的艳红 ,是朋友寄给我的一组荷花图片,告诉我,又是一年,荷花开了。
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内及郊区外,很少再见野塘内的莲藕,为了不忘却它的存在,露在水面的荷叶、荷花,成了点缀湖泊、人工河的景点。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写出优美的荷花诗文,但可能说不清荷花与荷叶是不是同一个梗,它们各自的根又在何处?这是时代造就的结果,我儿子除进公园能看到过荷花外,平时极少见到,我乃至怀疑他们可以大口的嚼着糖醋藕片,却不知道它的来历。
为了增加对荷花的情感,也为了满足肚子的需求,天不亮,吃下前天准备的藕夹,背着媳妇的康尼单反机,直奔玄武湖。我已一个月没有进园了。
果不其然,还没有靠近玄武湖,香气已扑鼻而来,近看湖泊,荷叶成片,在绿色的环抱下,荷花顶着阴霾的天空,亭亭玉立,独自绽放火一般的花瓣。
荷花开在六月间,我断定,朋友送来的荷花是新鲜的。
环绕湖边,没有朱自清《河塘月色》的清闲,快门、光圈、焦距、角度,手忙脚乱,试图拍到心中最理想的荷花与荷叶。理想和现实总有差异,但宁愿抛弃现实,也要保全理想,理想是生命之柱,不能倒。我不能用相机里不理想的景象,伤害心中的荷花,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因而,套上镜头盖,释放大脑中的思维,席地而坐。
静观湖面,湖面上的荷叶,荷叶身旁的荷花,引领我走进荷花的世界。
文人墨客倾慕荷花,便有了不朽的诗文。他们想象力丰富,从忆莲、访莲、种莲、对莲、采莲、画莲、赏莲、问莲、赞莲和残莲十个方面描写了莲。最为世间流传的,要数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第一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活生生的刻画出莲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本质,特别是其中的两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当代人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座右铭。南宋诗人杨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是这样描写荷叶与荷花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真实的道出了荷叶绿的波澜壮阔,荷花红的烂漫当空。杜公瞻的咏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最后两句告诫人们, 荷花的花瓣尚且相互迷恋,更何况两个相爱的人呢?借莲喻人,莲深深的扎在人们的心中。
佛教将盛开的纯洁荷花,作为佛主盘席之座,可见荷花的高贵和地位,不怪是中国10大名花之一。
诗人笔下的荷花,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采,他们赞美荷花,没有忘记扶持的荷叶,他们赞美荷花,没有忘记用它们的习性来警示人们。荷花拔动了诗人的豪情,人们通过激情,读懂了荷花,这就是古往今来文人的最大贡献。
城内市民倾慕荷花,便有了成群结对的观赏。莫愁湖是南京市民欣赏荷花的最好去处,湖内品种多,花色全,加上广告词,不去莫愁湖,等于没有看过荷花。门票,挡住了一批渴望观赏的人们,六十岁以上免票的老人,成了园内游动的主力。他们看到湖内一片荷叶与荷花,没有像诗人那样留下文字,只是大声的叫喊:啊呀,真漂亮!你看,那个荷花多大!你看,那朵荷花多红!有的人不服气的说,这朵不大,你看那朵!在叫喊声中,抒发心中的喜悦。随后,取出相机,咔嚓咔嚓的拍照,最后眼睛竞看不出那朵最美,死在审美疲劳里。
市民将荷花作为赏心悦目的工具,作为晨练享受的优雅环境,也作为逍遥自在的好去处,人们奔走相告,将荷叶的香传得更远,将荷花的红染得更艳。过了这个季节,就会渐渐地淡出市民的视野,寻求新的景物。
荷花来自大自然,归属于大自然,荷叶梗和荷花梗,离开了深陷在污泥中的藕根,就会失去生命。有一些不良市民,不懂荷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道理,伸手采摘靠岸较近的荷花,有的人甚至用长竹杆残杀,将荷花带回家中独自欣赏。却不知,美不但没有带回家,而且剥夺了荷花的生命,留下断头的荷花梗,在冷风凄雨中叹息。
在玄武湖一米内的岸边,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荷花,我的“短枪”够不着远方的荷花,荷花特写不能成像于我的相机内,成了我一大遗憾。
原来,市民爱荷花爱的不纯粹,爱得自私,爱在表面。
乡下人倾慕荷花,犹如珍爱生命。他们知道,有肥绿的荷叶,硕大的荷花,才有丰收的食藕、挺立且可食用莲梗和莲蓬,才不孤负荷叶和荷花的期望。于是,他们更加关心叶与花的成长,并时时看管好窃者的光临,他们不但要丰收的果实,也要开门闻香见红的荷叶和荷花,装点自己的家乡。
有人说,乡下人是实用主义者,不晓得欣赏。我反复揣摩,是这样吗?
中国人很讲究为刚出身的婴儿起名字,名字代表中国人对下一代的寄语和希望。那末,在中国浩大的名字当中,有几个城里人,为自己的孩子起名为“荷花”只有那些农村乡下人,他们在赞美莲藕给他们带来实惠的同时,藏而不露的将自己的感恩,刻写在子女的名字上,让我们见到了一个又一个质朴、仁慈而又有勤劳的荷花,当我们听到她们的名字时,她们的美犹如河塘的荷花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没有季节的封闭。
乡下人爱荷花,是爱在骨子里。
我爱慕荷花,是源于我的童年。站在比我还高的柜台,伸出小手,交出母亲给的硬币,“请打三分钱酱。”营业员熟练的用荷叶包住酱,递给我,酱味盖不住荷叶的清香,向我袭来,从此,我记住了荷叶;父亲从乡下回来,从他的口袋里突然掏出好几个莲蓬,在我眼前闪动,我一下抢了过来,随后就是拚命的撕拚命的剥,不停的向嘴里输送莲子,从此,我记住莲子的清脆和香甜;揭开锅,一股白烟冒尽以后,我来不及向姐姐索要,伸手就抓滚烫的糯米藕,沾着糖,带着长长的粘丝,咬进嘴里,那烫和丝让我知道了“藕断丝连”还有辣椒炒莲梗,都是我小时候喜欢吃的菜。
但这些,不是我记住荷花的根本,小学的时候,我在镇上读书,学校有来自农村的孩子,我的同桌,便是一个名叫荷花的乡下人。我不懂荷花的意思,当我懂时,已吃遍了她从家里带来的莲藕“全身”她说:“莲藕全身是宝,它的藕、梗、莲蓬,都可以吃,莲叶可以包东西,惟独荷花不能用,妈妈说,那是给人欣赏的。”我没有欣赏完这朵未开的荷花,5年级因家中贫困她停学了。
前几年,我带着儿子到老家,顺便到菜市场转悠,我一眼看到了她在卖藕和莲蓬,尽管是十足的农村老太模样,但我还是认出她来,她也认出了我。她有一点不好意思的对我说:河塘的莲藕没有以前多了,但总不能让它浪费,换几个钱给两个孙子用。
她是在暗示我,已做奶奶了。
我拉过儿子说,这就是爸爸小学同桌的同学,叫荷花阿姨。
不用多想,她卖菜的品种,就会记起她的名字,只不过没有看到荷花同学“盛开”时的模样,但这改变不了,她依旧是我记忆中的荷花。
她将一篮子莲蓬倒进塑料袋内,拉住儿子手说:爸小时候最爱吃我给他的莲蓬。
我没有给她钱,我不想毁灭我们之间曾经具有的那一段美好的往事,留下,夹着一丝悲哀,匆匆离去。
这就是我爱慕荷花的理由,也许不是理由,因为荷花已深深嵌入我的心里。
完成了一次承诺,便是一次心的旅程结束。用文字拉回我的过去、用文字寄托我的思念、用文字表达我对花荷的情感,用文字弥补我没有上进的荷花照片,这就是我这篇日志的全部意义所在。
成都银康医院治病怎么样长春专门治癫痫病医院
哈尔滨治疗龟头炎医院
- 上一篇:去年珠三角空气达标率82生存
- 下一篇:助推双高基地建设撸起袖子加油干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