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部无字的书五哈
母亲,是部无字的书(五)
我家乡现在的村委会
怀旧不是那个时代好,而是回不去了才珍惜。
解放初期的农村,获得土地后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每家每户客观上存在着人力、耕畜、大型农具等方面的差别,在生产收成和生活获益上逐渐反映出来,新的两极分化的危险苗头开始出现。
1953年初,我的家乡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推动下,开始建立农村生产互助组。帮助解决个体家庭劳动与互助共同劳动的调节与互补,既克服个体农民的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的困难,又能发挥集体劳动的整体优势。
互助组是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人们在选择组员时当然要考虑各种利弊因素。不言而喻,没有主要男劳力和耕牛的我家,在当时选与被选中的尴尬处境和辛酸经历,只有母亲艰难的承受与痛苦的吞咽,甚至还有屈辱。
她所付出的唯有加倍的辛劳。
1954年底,父亲实现了去参军时的若能此番赴朝去,定当杀敌传捷报的诺言,带着两枚三等功的军功章、抗美援朝的纪念章和多次嘉奖,回到家乡。分别三年多的全家终于得到欢乐的团聚。祖父母和母亲见到父亲能健康平安的回来,比得到什么都高兴。父亲望着已经长高了七虚岁的我和四岁的活泼可爱的妹妹,心里别提有多欢喜。
直说自己个性比较像男生 母亲总算暂时卸下这副沉重的家庭经济生活的重担。可是,她操持家务、侍奉公婆和抚养子女的劳累和操心,却永远没有得到任何的轻松。
1955年,全国的农业合作社运动正在似火如荼地全面展开。分散脆弱的农村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遭遇,更有有些地方的农村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于是,号召农民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为党员的父亲,无疑是投身这场声势浩大运动的先锋人士。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和走道路共同富裕的优越性。
说实话,当时家乡有部分村民不是非常愿意加入农业合作社。他们感到巳有的互助组形式非常好,土地私有权仍然是自己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忙季节或各家遇到困难时可以互帮互助,经营完全自主,收入归己。而合作社则以土地入股,将耕畜和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分配统一经营和使用,组织社员集体劳动,实行计工取酬,按劳分红形式进行。有些人思想的确转不过弯来,所以在当时的农村组建农业合作社并非易事。
母亲身为乡,在当时的农村算有文化的,为人随和,通情达理,在我们的自然村,特别在妇女中有一定威信。人们也比较信赖母亲。母亲针对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村民对入社的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和不尽合理的做法,能及时向乡政府反映沟通,并尽量取得妥善解决。
母亲帮着父亲和村一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用自己在前两年单干和互助组碰到的种种困难和难以克服的问题,现身说法的体会讲解为什么要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好处。农民是实在的,很相信眼前的事实,像母亲这样的动员远比开会宣读文件政策要来得有效。遇到个别家庭,往往是父亲做男人工作,母亲配合说服该家主妇,从而使工作得到更顺利的进行。
我们是个小自然村,那时只有30几户人家,拟建民主”建设”两个初级社。值得一提的是父亲所办的合作社,把那些劳动力弱薄的孤寡老人、妇孺以及耕牛与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相对缺乏的村民多吸收进来些,真正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然这样做肯定要付出些代价。
1955年上半年,我自然村的一件大事:在父母亲和村的共同努力工作下,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一一建设社成立了。父亲任社长。
1955年下半年,我家也有一件大事:我的弟弟出生了,家里又添了人口。
1955年下半年,我的人生也有一件大事:我上学读书了,名正言顺地奋力向浩瀚的知识海洋游去。
妈妈为了我上学读书,特意手工精心为我缝制了一只新的布书包,里外三层,分别装书和文具。书包的蓝布正面用红线绣了三朶柴叭花家乡俗称,通常称杜鹃花或映山红两大一小,寓意我要和父母一样,虽然卑贱却仍要顽强怒放!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母亲
母亲,是子女对于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在社会学上,母亲可指养育与教养子女成长的女性。在法律上,女性也可以经由合法的渠道,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的男性结婚,进而成为该子女的法定母亲。经领养而成为母亲的称为养母,与有子女男性结婚而成为母亲的则称为继母、後母或晚娘。在生物学上,子女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有一半是由母亲的卵子的提供,因此可借由DNA分析来辨别亲属关系,且父亲精子与卵子结合时,只有提供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因此子女细胞中粒线体的DNA皆来自母亲,可由此来判别母系祖谱。
初元复合肽经常便秘怎么办
经常闹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