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搭配

您的位置:首页 >> 软装搭配

做饭权衡

来源:朝阳手机网 时间:2021.08.23

做饭

王尚桐

记得读小学时,周六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回家自己动手给父母做一顿饭,并据此写一篇作文。

周日清晨,我进了灶间,扎上围裙,立在灶头,为全家煮一锅玉米糊糊。土灶中红柳枝熊熊燃烧,大铁锅烧着水,母亲是我的指导老师,在一旁指点。舀来半碗玉米粉,放凉水调成稀糊,不能太干,也不能太稀,而且不能结块。大铁锅的水翻滚着,一边搅动,一边撒玉米糊,像线一样的玉米糊滑入锅内。当大锅内玉米糊沸腾了,立马撤大火改小火。不停地用马勺顺时针搅动,手不能停,否则玉米糊粘锅,变焦糊,不好吃。当灶间飘出玉米糊的香味时,母亲不失时机提醒,在玉米糊中点一点食用碱,熬煮出的玉米糊更香,在炉火的炙烤下,在氤氲的蒸汽中,一锅玉米糊熬好了。凉拌土豆丝,母亲怕我切破手指,就由她代劳了。玉米糊煮好了,可过程实在是手忙脚乱,苦不堪言。汗湿漉漉的我,望着灶台上那口大铁锅,成了我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长大后,也依然觉得炉灶太高,铁锅太重,认为做饭是一件超乎我个人能力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全然没有主流的、似乎应该有的喜悦和成就感。

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看着一桌自己做的鸡鸭鱼肉,我心里充满了自豪感”。老师问:“你家肉票鱼票这么多,匀我们一些好么?”调侃的话语,引来全班同学的哄笑。票证年代,非年非节,没有一家饭桌上鸡鸭鱼肉全齐。

小时候,父母亲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心无旁骛地专心读书,长大,不做家务只是瑕不掩瑜。他们认为,读书的好时光就那么几年,而做饭这件事,慢慢再学也能会。

从而杀死害虫。”皮尔克斯补充道。(实习:崔荣升审核:谭利娅) 看着辛劳的父母,年幼的弟妹,心中总是不忍。在磕磕绊绊,汗流浃背中,边学边做,开始学习做饭。

清晨,吃过早饭。急忙和好面,醒在面盆中。匆匆上学,有时沾面粉的手没有洗干净,受到同学们的讥笑,全然不顾。中午放学回家,急忙摊开面团,擀面杖轻轻在面板上滚动,不一会,变成了又大又圆的面皮。母亲回家,切面,又细又长的手擀面大功告成,日复一日,学会了蒸馒头,煮米饭,包饺子……

从邻居维族阿帕那里学会了做拉条子、手抓饭。当然了,这些美食只有过节才能享用。想吃馕了,发一大盆面,请阿帕打馕。当一大盆金灿灿、香喷喷的馕端回来了,有皮牙子馕,窝窝馕,油馕……每人一碗新疆老酸奶,馕就酸奶,最美搭配。吃完馕,开几只西瓜,大快朵颐,这就是一顿最地道的美味午餐。

不知不觉中,感到自己做的饭吃起来分外香。曾留在心中有关做饭的阴影,早已消失殆尽。

改革开放,取消票证。菜市场里,鸡鸭鱼肉,各色时鲜蔬菜,琳琅满目,任你挑选。成家了,有女儿了,做饭成了一件乐事,心甘情愿当“煮夫”。

下班回家,洗净双手,围裙一扎,进了厨房。读小学女儿手拿菜谱,紧随其后。父亲在灶台上紧张地忙碌着,女儿在旁一二三读着菜谱,常常为少许是多少,你来我往,语言拉锯,纠结不已,常常一盘宫爆鸡丁依照菜谱的流程出锅,依然不知少许究竟是多少。

转瞬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华诞。七十年来,寻常百姓家的厨房里,三尺灶台前,演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有三年自然灾害中,无饭可做的无奈和苦涩,有改革开放年代,从吃饱到吃好的愉悦和满足,走进新时代,从吃好到吃得健康、有营养。一部做饭史,在锅碗的叮当声中,在飘香的饭菜中,见证了人民生活的富足和幸福,也见证了祖国的强盛和伟大。

每当逢年过节,全家喜聚一堂,总是有人在厨房里忙碌,这个人穿着围裙,不是爸爸就是妈妈,有了他们,似乎家才更像家。再说了,不是人人都会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吗?每当想到,从小到大吃着妈妈做的饭菜,心里满满的幸福感。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顿饭,每个家庭都不能少,常常下厨为家人做几道拿手好菜,厨艺虽然比当年好了很多,但看着家人津津有味品尝饭菜,顿生出一顿饭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大概是因为年龄大了,对生活的理解也日渐完善,虽然未曾实践,对生活的理解,对时代的感恩,却也不经意地渗透到了厨艺里吧。

赞                          (散文:江南风)

胃溃疡的症状有哪些
英太青胶囊去哪能买到
英太青胶囊去哪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