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马麦子精神家园的流失与作家的反思意象杂
纵观陕西作家的创作轨迹,尽管间回也可见有城市题材的开掘带来些许的光彩,然而,对于乡村叙事的执着追求,却始终是一种主流的恒久的情结。在读多了对于乡村“诗情画意”的描述和对于乡村生命主体“光昌流丽”的刻画之后,走进作家高远的中篇小说《月光下的麦田》,顿然被作家笔下乡村的萎缩和凋落所震撼,被环绕在作品中的沉重和忧伤所侵染,被他从艺术的维度对变革中乡村生存危机的反思所触击。作品让我油然想起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都一直忧患的那种工业和后工业背景下“新时代的人的无家可归状态”的精神漂泊感。它不仅在于作家用另一种视角切近乡村,更从“人”生存意义的人文高度提出了如何深化乡村题材创作的严峻课题。
一
作家写什么?不只取决于作家对生活的解读和题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受到“人”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和文化关系的摄制和约束。毫无疑问,《月光下的麦田》是当代中国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消解“二元结构”历史进程中融合与冲突、变革与阵痛的艺术切片。尽管从理论的层面说,工业化、城市化给中国社会注入了史无前例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对于“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的“此在”,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只铺满阳光和鲜花。工业的迅速崛起,城市的急剧扩张和乡村的日益萎缩,构成了让“在世之世”(海德格语)的人心目中纷然而又驳杂的文化生态。它所带来的巨大“阵痛”就是人与“作为人的自我诞生之”“基础”的自然的距离渐行渐远,人对于自然那种“直接的”、母体(马克思语)的联系被人为地割断。《月光下的麦田》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已见端倪并继续铺演的文化忧患。曾经生活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宁静中的薛录镇生命主体所谓的“鬼缠身”,正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人“灵魂迷失”的文化意象,它残酷地颠覆了薛录镇人恪守几千年的生存方式,使他们由宁静变得浮躁,由理智变得骚动,主人公刘前进就在这样的魔力驱使下开始了精神的流浪。
这种漂泊是从对于城市的向往开始,从告别“麦子”起步的。故事开篇,作家很诗意地叙写了主人公刘前进对麦子的深情,“每年春二三月,刘前进总会萌生稀奇古怪的念头。那时村里还没有栽种果树,田野上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地垄开着生机盎然的野花。初中生刘前进喜欢吃春天的花,他常常蹲在上学的路边上,舌头触碰不同颜色的花瓣,然后用嘴唇一点点吸允。”这种荷尔德林式的的“诗意栖居”,有一天忽然被一种不稳定的漂泊所解构。从在拥挤的城市生存现实中谋得保安到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被抛在戈壁滩上;从西去新疆到抛下妻女,携带同样对外部世界充满向往的柯柳秀南下,去城市过一种极不安定的生活;从办络商店到充当社会调查员,靠窥探别人隐私谋生,直至最后事发被派出所拘留,刘前进像一个疲惫的陀螺,在“新生活”的鞭子抽打下高速旋转。他的脚步在路上、心在路上、灵魂在路上,精神居无定所,当他带着乡村的烙印进入城市的时候,那种先天的文化隔膜使他无法从繁复多元的城市汲取正能量,而导致价值选择的迷乱,道德失落和行为的失范。
然而,作家赋予作品的美学深度还在于,刘前进从来不是一个单个的抽象物,作为作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在作品中“忠实于自己”(黑格尔语)的同时,还承载着当代中国转型期物质与精神、欲望与理性、繁荣与失落等诸多的“社会矛盾”。几乎所有村上的青年男女,都在一种“鬼缠身”的病态心理下纷纷离开乡村,离开温暖的“麦子”,将灵魂流放在没有“泊岸”的时空。于是,昔日鸡犬相闻、果香树绿的镇子很快走向衰落:“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里,薛录镇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人流和吵杂声。街道上几栋曾经崭新的两层楼房,现在,外墙的瓷片脱落了三分之一,上面挂满灰尘,原有玻璃门窗上锈迹斑斑。”甚至,镇上的一名学生“被勒死在果园里,过了两个冬天才被整修水渠的村民们发现。”
“世界在另一端开花结果时,在这一端却似乎裹足不前,像一架毫无生气的空转的水车。”我们从作家具有浓郁思辨色彩的咏叹中,感知传统流失、精神流失的沉重和危机。
二
象征体的引进,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叙事方式最大的突破。“麦子”作为作家选择营构的文学意象,寄托了作家对乡村的眷恋,对乡村文明衰落的切腹之痛,对精神家园的深情呼唤。诚如西方文学评论家劳·波林所说:“象征的意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麦子”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作家解读乡村现实的钥匙。
乡村的衰落,不只是因为生命主体的大量流失,更在于在一种畸形发展中它自身的的萎缩,它让曾经依偎在它怀抱中的生命主体感到陌生,感到疏远,感到一种恍若隔世的迷离。当刘前进有一天“厌倦了”那种流浪生活,“又坐了一趟火车回到薛录镇时”,村子已经不是昨天的村子:“薛录镇的历史不知已经往前滚动了多少回,从前破烂的的镇子全变了样。马路笔直、开阔,人流和车辆潮水般在街上涌动,尖锐的喇叭声此起彼伏,每次过马路时,他都不得不捂紧自己的耳朵。”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传统与现代相交汇的画面,公路的一边是一大片白色的厂房,另一边的树林像宽大的腰带从镇外绕过,田野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地。“从前站在镇子的边上,远远就能看见村子,村子距离薛录镇不到四里地,笼罩在一片烟树中。但是现在朝着远方看去,油菜地开阔空旷,除过满地耀眼的油菜花,村庄连一点踪影都没有了。”曾经很熟悉的春耕夏耘被南来北往的旅游人群所代替;曾经是朝夕相处的村长刘耀先“穿着一身黑衣服,打着领带。”一切都在一种现代的氤氲中演绎着前卫的时尚与风流。而高远作为一位作家,他关注的的是这种繁华背后的困惑。
作家借助于主人公刘前进的话语,提出了一个带有文化色彩的话题:“村庄呢?村庄到哪儿去了?”是的,村庄在岁月的变迁中已经成为历史,“村里留守的人住上了高楼大厦,再也不用种地务苹果养猪养羊了。”而“村里以前的土地”“建起了观光农业生态园。”在这里,作家向读者传达了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当高楼大厦取代了本体意义上的村落时,意味着曾经在这里生存的生命最终割断了同土地的“脉气“,二是当土地失去了人对于它的天然依存,并且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曾在”文明的消失。三是当我们沉醉在现代文明的绚烂亮丽中的时候,我们生生不息根脉怎样向着文化的深层延伸?我们如何在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转型中,构建人的精神家园,从而赋予脚下的土地以“属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
于是,对于麦子的怀念成为精神归依的意象。
读《月光下的麦田》,会发现,“麦子”在薛录镇主人刘前进的心目中,不再是“果腹”、“求生”所依赖的实体,而被主体化为一种灵魂的栖居地,一种在记忆中寻找的精神牵萦。他在学校的空地上种了一料玉米。寻找回来的农具帮了他的忙,收割完玉米,用铁耙耙去了玉米根,用藤条编的磨磨了一遍地,又种上了小麦。他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麦田了,一想起麦子成熟时那种焦黄的暖丝丝的感觉,心里就有些激动。”这些温馨的描述背后,涌动和弥漫着土地给予生命的勃勃生机的“地气”。
刘前进的心灵因为“麦子”的“复活”而终于可以安静地“泊岸”,拥着温暖的梦睡去,他在梦中看到长长的麦穗,闻到浓郁的“麦香味”;听到麦子“窸窸窣窣的声音”。他充满诗意的劳绩,使得他对于“雨天”的担忧化为一曲婉丽的心歌,走向人与自然的“合一”。
这样,那一小块麦田,在高远的艺术视域内,魔幻式的成为“灵魂”欢歌的舞台,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父亲母亲的灵魂踩着淡淡的月色归来了;“远行”天堂的刘老七归来了,“吆着一头黄牛正在碾场”;甚至刘前进的爷爷也来赶这喧闹的夜色。在这里,一切既是现实,又是幻象;既是“曾在”,又是既在;既是三维的空间描写,又是“第四维”的意识流荡。作家这种超现实的描写,充分展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从而使得笔下的现实变为一种“神奇”的现实。
三
在陕西作家群中,高远属于站在前卫和先锋的作家,这使得《月光下的麦田》同他以往出版的《西部的周末》和《平安夜说再见》保持着思想维度、艺术维度和情感维度上必然的、有机的连接,形成了他审美表达的个性风格,这就是:结构的跳跃式、叙事的强烈主体化和语境的幽默感。
《月光下的麦田》,以麦子的“意象”为审美的基本内核,在结构上注重大跨度的时空跳跃。从刘前进几度离开几度归来,经历了从城市到乡村的时空交替,在生命诗学的意义上,它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刘前进的心灵史。这里虽然仍然恪守着小说的故事属性,然而,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是,几乎每一个横断面的审美,都是在主人公主体感知中完成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从而成为人物灵魂的一个“切面”,其间贯穿着主人公对城市与乡村文化的错位尴尬;对留下来与走出去的价值比较;在王晓玲与柯柳秀之间的情感彷徨。作家的这种追求,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深度。
我不知道高远是不是读过克鲁亚克的《在路上》,然而,《月光下的麦田》所展示是那种文化躁动背景下生命流浪状态,却带给读者浩阔的审美空间。特别是作者精心营构的刘前进与柯柳秀充当“试睡员”这个情节,将人物“在路上”的那种肉体和精神的疲惫表现得生动而又苍凉。他们每天从这个城市辗转到那个城市,从这个宾馆出来,再走进另外一个宾馆。“赶一天路,夜晚才有机会歇息。虽然每夜都有柔软的席梦思床可睡,但是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总是在路上。他们甚至会在一天中经历两个季节,早晨雾色苍茫白雪皑皑,黄昏时身上还穿着防寒衣,却站在闷热难耐的椰子树下。”“每天需要试四次洗澡水,刷三次牙,使用五次抽水马桶”,而与此相伴随的是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家”,永远找不到在“麦田里”那种精神的归属感。在作家这些不无幽默和戏虐的描写背后是泪水,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惆怅。
作品结尾,作者以刘前进要建一个村子博物馆,将流失的乡村永远储存在无尽的“文化记忆”中。
如何深化乡村题材创作,不惟对高远,对于几乎所有钟情于乡村叙事的作家,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写出怎样的答卷,不仅是一种,更是一种使命。期待高远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共 405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给人写文学评论,这在当下,大多数人都带有功利性。本文作者的这种为艺术奉献精神,确实值得我们这个时代应以为傲。其实,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它除了要求作者个人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思想境界外,评论家的甘为他人做嫁衣,也是一种文学非常重要的推广宣传。本文以独到的见解深度地解剖了《月光下的麦田》这篇小说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它所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速影、一种、一种使命。欣赏问好!倾情推荐!【木马社团:山形依旧】【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91905】
1楼文友:201 - 08:11:51 作家杨焕亭先生,用犀利的目光,穿越艺术隧道,以深刻而独到的视野把作品的灵魂进行展演,并用看似不大高深而浅显易懂的语言,对作品的艺术追求从不同层面上一一解读,特别是深入到骨髓的探究,令人惊讶;关于乡村叙事,并非是新话题,柳青的《创业史》无疑是个巅峰;然而,挖掘主人公灵魂的无处寄托和渐行渐远的村落,正是现代文明和农耕文明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夹缝里,压挤着人的灵魂的痛苦和脱变,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加令人深思的东西,自然和人的关系该如何继续呢?杨先生对作品的的深刻解读令人耳目一新,读这样的文字,令人禁不住欢呼,掩卷深思 教员,爱好文学,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临沂治疗白癜风去哪里肛肠科医院藤黄健骨丸- 上一篇:魔法与冒险之神奇宝箱在哪里
- 下一篇:异界之无敌神枪第三十三章三路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