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40的土壤中国制造2025的反思生存
在德国有过收购经验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都会发现一个怪现象:当他们给德国的标的企业注入资本,改善其财务环境后,这些曾经濒临破产边缘的企业大多都能起死回生;然而,如若他们试图把收购的德国制造业技术拿回中国进行二次市场开发,则大多以失败告终。似乎有一些超越财务和技术的力量,像经脉一样连接着制造业的脊椎和肋骨。
美国学者把这种塑造制造业竞争力的力量,归纳为 产业公地 (Industrial Commons),即:研究所、技术工人以及供应链的聚集带来产品和工艺的渐进性创新。并认为这是美国在经历产业外包后亟待恢复的部分。而英国学者则在制造业的共性因素基础上,挖掘出德国制造业所特有的 非市场性协调 (Non-market Coordination),即:供应链、集成商、银行、商会、研究所、职业培训机构、工会与公共部门等主体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德国制造业企业能够在社会络中获益,并不断进行渐进式创新。
在德国制造业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政府仅仅扮演 促成者 :找寻市场失灵的症结,优化宏观经济环境,设计国家创新体系。即便是在两德统一初期的艰难时期(那时德国一度因社会保障体系与实际经济实力之间的严重错配,导致失业率超过10%、财政赤字高企,进而被称为 欧洲病夫 ),德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也仍然让发经合组织(OECD)国家嫉妒。
强劲的可贸易部门带来财富增进、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起到有效杠杆作用、政府对科研体系与社会福利体系保持持续性投入,以上述特征为代表的德国模式,不仅成为东欧转型经济体的学习范本,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为OECD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借鉴对象。OECD将其称为 包容性增长 ,即所有的经济参与者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
渐进式创新与学习曲线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 年德国制造业总增加值占GDP的22%,而同年欧盟平均水平为15%,日本为19%,美国为12%。并且,大量盘踞在产业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构成了德国制造业的脊梁。
根据德国工商总会2011年的数据,德国有 50万家雇员不超过500人的中小企业,它们雇佣了德国工业80%的劳动力,对GDP的贡献率达50%。这些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精耕细作,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给产品或工艺流程带来渐进式创新,从而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它们或成为集成商供应链上的一环,或有着自己强劲的海外战略,逐渐发展成为 隐形冠军 。根据罗兰贝格公司整理的数据,德国制造业中共有1 00家 隐形冠军 ,它们平均员工2000人、营收超过 .15亿欧元、90%的产品出口;其出口额占总出口的61%。
而对于那些集成商来说,海外市场同样是营收的源泉。在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排名前 0的上市公司中,化工、医疗、车辆、机电、电子等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业务比重超过80%。
德国制造业当前的良好状况,不仅得益于历经十余年优化而大为改善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对新兴市场的积极开拓,更是基于工业革命后在技术发展路径上的渐进式创新。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后,基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通过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进而实现制造业新的市场化发展的路径截然不同。
18世纪末期,后发的德国抓住工业革命的尾巴,在鲁尔区进行矿业开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规模机械生产与钢铁制造。采矿业、能源业和制造业,它们产生、传递、消耗能源与材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工业体系的基础。
虽然采矿业与能源行业随着德国的社会演进,在工业中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但是作为能源消耗主体之一的制造业却不断壮大,效率也不断提高。
曾经以水力驱动的磨坊被淘汰,然而,中最基础的齿轮设计与制造工艺却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机床、汽车与工业的核心。蒸汽机已经只能在博物馆见到了,但提高驱动效率的涡轮则随着材料工艺的发展,演进出车辆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电站的发组,以及被誉为 工业之花 的航空发动机。
随着战后微电子行业的发展,德国在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它一方面在已有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出包括机电、液气压、激光、刀具、数控等在内的完备产业链,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提高了制造业的效率。
机电与材料加工业的发展,有着漫长的数据积累过程。它除了需要集成商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更需要产业链的专业分工,并依赖用户在使用过程的不断反馈,从而进行工艺改善。这种产业业态不但造就了大量盘踞在产业链中上游的中小型公司,也塑造了德国制造业的 学习曲线 ,先发者通过渐进式创新,不断申请新的工艺专利;而后发的竞争者则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逐渐接近先发者的工艺水平。
可以说, 学习曲线 、规模经济和自动化,是德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
维生素D滴剂孕妇用量驻马店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双鸭山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 上一篇:p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童话是怎样的拳
- 下一篇:互联网制造业大风起谁将屹立风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