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br一位西方哲人说
一位西方哲人说,人只要活着,他就会存在于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这句话听起来是废话,但它却实说出了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真理。是的,我们活着,并存在着,无可否认,仅仅是活着而已,我们看不清自己的面目,因为真实的存在被遮蔽了。现实生活中的人,被物欲和汹涌的日常生活所遮蔽,生活流推动着人向前,他们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站稳脚跟,就又向前滚去,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置身何方,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变成了一个器物,一种机械。象帕思卡尔在《思想录》中说的:“我不知道是谁把我安置到世界上来的,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我自己又是什么?我对一切事物都处于一种可怕的愚昧无知之中。”人与其它物种的区别就在于人会思想,而其它物种不会,然而,在机械和物欲的社会里,人的思想在萎缩,缓缓地退回到一个硬壳中去。
人不能生活在蒙昧之中,人只有看清自己,才能确立自己,才能与兽类区别开来。
由于被遮蔽,人因为看不到自己的存在的真实位置,所以就很难诗意地安居,无法使自己安静下来。而诗是什么呢?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诗产生的过程就是去蔽的过程,就是敞开,就是澄明,并把人的真实存在裸露出来。一个优秀诗人不光是歌颂,他的语言之光所照之处,应该是黑暗隐遁,潮水退去,从而裸露出存在的“岛屿”来。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诗人艾略特用他自己的所谓的牢骚的方式写出《荒原》,指出了人类所处的环境和精神状态,影响深远。上个世纪末一位中国诗人龙彼德用他自己更为简洁的诗意方式写出了长诗《坐六》。与艾略特的《荒原》比较,龙彼德的这首具有东方式色彩的《坐六》所关注的是更为具体的人,这个具体的“我”超越国度、超越种族,超越历史、超越文化和信仰。诗人把一个具体的“我”,放在诗的手术台上,放在一切之上,用词语艺术的手术刀进行着一层一层的解剖,剥去外部层层的硬壳,让我们惊异地看到了内核中一个颤抖着的柔软的人,并剖开了他隐秘的灵魂(流淌出黑色的液体),这种肉体与精神的混合物——不仅是我们自己,也是所有的人。
这些被各种欲望和困苦包围的着人,表面光鲜,内心阴暗,他们不再是但丁所看到的那种被天堂和地狱所拒收的虚空的人群,因为他们不再相信有上帝了,他们被膨胀的自我所奴役,与自然疏离,与他人疏离,与上帝疏离,变得更为更为复杂更为孤独无助了。帕斯卡尔说:“看到人类的盲目和可悲,仰望着全宇宙的沉默,人类被遗弃给自己一个人而没有任何光明,就象迷失在宇宙的一角,而不知道是谁把他安置在这里的。”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龙彼德好像没有帕斯卡尔和萨特这样悲观,因为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坐六》对帕斯卡尔的哲学思想还是做了有条件的接受和改造。《坐六》是一部对人和生命存在思考的书,也表现了诗人写作的雄心和对人的未来的热情。它试图表现人类普遍的处境、人类的所处的位置,以及人的感觉、欲望,和面对各种不幸、打击、还有各种诱惑的态度,诗人梦想着寻找一种自我解救的途径,梦想着能从沙子里找到黄金,尽管这种努力是徒劳的:
不是笼子寻鸟而是鸟寻笼子
没有遮拦的天空无所凭依
长诗分六合、六识、六欲、六殛、六美、六度,诗人偏爱六字,俱说是因为这个民间传说的吉利数字与他的很多经历有关,诗人多次与六相遇,然而,这个吉利的数字并没有总是给他带来幸运,给他带来更多的是失意、落魄、挫折,于是诗人用六结构全诗,确有新意。《坐六》写得极为精练,惜墨如金,妙句横生、,字字珠矶,环环相扣,回环往复,古往今来,东方西方,天上人间,无所不及,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诗艺和大家气度。诗人没有过多的铺陈生活细节(这一点与时下流行的诗风有别),而是运用经书般的启示语,能指与所指并存,隐喻与明喻错落,表现手法是人称变换、时空交错、感觉连通、主客移位,大胆用典,极具 。
诗一开始就把自己(一个具体的人)摆在东西南北天地的看台上,或者说是用诗的放大镜把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放大。紧接着在六识中,诗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在仔细地识别着这个冷冷热热的商业社会和个人的遭际,如:“胎儿在广岛的母腹中畸变 / 和平在中东的硝烟里迷路。”六欲,表现了人性的弱点,人的贪婪和各种欲望,如 、金钱欲、战争欲、权力欲、还有西绪弗式的自为欲和萧邦式的艺术创作欲,这些人性的弱点和欲望,在后工业社会里得到了成倍的放大,想想人的灾难以及人类的灾难大都是出于自己贪婪的本性。由于人性自私的使然,所以受到了外界诸多的诱惑,如“说美”中的“六美”,在信仰和道德感逐渐缺失的年代里,这些极易受到诱惑的人,就会无所顾及,自我膨胀,从而导致人的环境和处境的更加恶劣,结果,做恶的人以及不做恶的人同样会受到制订有针对性的反事故措施应有的惩罚和打击,这就是诗人在“六殛”中所表现的人的灾难和不幸,如:
均借你的身子开成地狱之花
蛆虫被兽尸腐烂白骨为新娘包裹
血流不止却找不到伤口
在什么地方
面对这种人世之悲剧,诗人心忧之,并试图要寻找一种解救的途径,诗中的“六度”就是诗人“路漫漫其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的结果,由生死此岸度人到达涅磐,尽管这种呈现式的寻觅不会有什么理想的结果,但诗人还是这样做了。由此看来,诗人仍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同类对自己充满着爱和悲悯之心。该诗是对人的存在之澄明,是对生命之抚慰,即是对自我的观照,也是对人类的观照,人类是通过个我来体现的,是不同人称的个我,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它的深刻性与写作方法是有别当前的一些流行诗的,诗人在诗歌写作的道路上是孤独的,也是独步的。
《坐六》是诗人倾注三年的心血完成的一部大诗,是他自己继《大裂谷》、《止水》等诗歌创作后的又一个高峰,也是对中国新诗的一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和价值会越来越突现。目前,关于它的评论文章已有不少,国内外不少诗人学者对它赞赏有加。诗人洛夫写道:“细读了你的力作《坐六》之后,深深为你惊人的的创作力感到高兴,这是你诗艺的另一大突破,比起今日中国你们这一代诗人而言,你已超越多多,令人钦慕。我私下以为,这首诗之主题乃在以人文为中心的哲学思考,不但有极烈的道德感,也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因而增加了这首诗的知性深度。”诗人公木也说:“你的诗在变化,我完全理解,现在还未止步,还在变,你是我国诗坛有实力有才华的诗人。”
这使我想起了诗人 0多年前与人合写的那本诗集《大汗歌》,它因为出自那个没有诗艺的年代,虽然说在那个时代影响很大,但它仍然谈不上是诗歌艺术,虽然有 ,但没有把握着诗的本质。从《大汗歌》到《坐六》这是一个质的飞越,而他同时候的不少诗人仍然停留在那个时代或是稍晚一些时候,而未能向前。我看到很多有才华的诗人越写越不好,越写越水,开始就是高峰,难以超越自己,而龙彼德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个越写越好的诗人。尤其是它晚近的诗,不仅诗艺高超,而且能够用自我的眼光审视生命和存在,诗中充满了对人世的忧虑和思想之光。一个诗人最可贵的是他能够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向诗的本质靠近,龙彼德做到达这一点。
西湖的软风和甜甜的吴歌越语并没有使他沉溺其中,他把享乐置之度外,苦读苦写,不断地奋进,不断地跃起,把西湖的水作为他诗歌的底蕴,发酵为酒,献给他所钟爱的世人。他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尤其是对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学有着很深的研究。龙彼德正在构建着自己的诗学体系,他用自己的诗歌创作推动自己的诗学理论又用自己的诗学理论推动诗歌创作。他说:“我曾经迷恋过古典浪漫主义,并在这一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现在又在探索和经营中国式的现代诗,总结了‘它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它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它是横植的,也是纵承的’这样三个特征;试图将中国诗的优秀传统与外国诗(包括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做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这套诗学理论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诗人公木说:“‘中国式的现代诗’!超民族价值,世界意义。于此,我投一票!鼓掌赞成。”
龙彼德撰写的《洛夫评传》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理论学养轰动台湾学界,即将出版的《痖弦评传》也是一部高水平的著作。这两部评传是诗人诗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五四以来撰写诗人评传者树立了一个榜样。
捧读《坐六》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古代诗人杜甫,他用诗歌支撑着残躯,用迷离的泪眼,遥望世事苍桑。在我印象中的龙彼德也是这样一位苦吟的诗人,常哀人生之多艰。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诗,把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不断地用诗歌净化着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他衣着扑实,自吃点蕃茄不但助消化然本真,为人谦和,面带沉思状,他手中总是拿着一个小本子,随着都在准备着往上面记些什么,他的勤奋常常使我辈汗颜。
“一切的生命呵 / 请驾御我这艘残躯。”这是《坐六》最后的两句诗,龙彼德正是这样对自己说的,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诗以及遥望溶合在一起,他希望自己的诗能成为些许的光亮以照亮黑暗中前行的人。他是一位用生命写诗的人,有的写在了纸上,有的已经写在了行动中。
2006、6、10 写于郑州
共 61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引领读者一起赏析著名诗人作家龙彼德的长诗《坐六》,评点很有深度,涉及诗的内容及内含,诗的语言特点,还谈到诗人的诗学体系。从本文我们看到,《坐六》是诗人倾注三年的心血完成的一部大诗,分六合、六识、六欲、六殛、六美、六度,诗人用六结构全诗,确有新意。诗中充满了对人世的忧虑和思想之光,这样的评点很到位。感谢赐稿,。 (:秋觅)
1楼文友:201 -0 -08 20:0 :01 诗中充满了对人世的忧虑和思想之光,这样的评点很到位。
舟山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宝宝健脾胃食谱患了灰指甲会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