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87版西游记成了经典
87版西游记成了经典,孙悟空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三岁孩童,没有人不知道悟空。曾有人说电视剧《西游记》是唯一一部,可以四世同堂,坐在一起观看的影片,且百看不厌。或许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这无疑是成功的。但是,真正的悟空我们知道多少?真正读过名著《西游记》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曾几何时,我也想当然的以为,看过了电视剧就等于读懂了《西游记》。直到后来,好友很认真问我,是否读过原著,我才恍然大悟,开始细读原著。
原著的文字之美是你在电视剧里是没法感受得到的。环境描写之奇、之美、之险,绝对让你不能自拔。
孙悟空的出生,带有古代神话色彩。“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这样的出生惊动了仙界,玉帝却不以为然“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我国焦炭产能严重过剩所生,不足为异。”天地之灵猴,这样的悟空,在仙界或许真的不足为虑。但这猴子偏不是平庸之辈。花果山水帘洞被众猴推为猴王,安逸的环境并没有留住他那颗远虑之心。这是猴子与众不同之处。终于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找到了学艺之所。或许,是他的求知欲打动了师傅。在师傅那里,他显得机灵聪慧。二十年苦尽甘来,学得一生好本领,他的天资和毅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天资是天地精华所生的他与生俱来的东西,那么他的毅力、他的求知是后天的。我从悟空身上读到了一种精神,就是“励志”。这样的精神,就是仙界没有预料到的。所以,才有后来的悟空大闹天宫时众仙的手足无措。
悟空是善良的。这个表现在他把一群猴子安置在水帘洞,才去学艺的。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保护欲。
悟空真正的师父是祖师,他给悟空给了姓名,教会他一身真本领。古人有这样的说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悟空在师父跟前学艺,学了二十年,我一直觉得这才是他生命意义上的父亲。在传统的观念里,这个二十年,就是一个孩子长大的时间段,就是被抚养的时间段。最后悟空学成离别,他强调了一句就是,“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他太了解悟空的个性,也懂得悟空所处的环境,更知道悟空所要面临的社会。也能看出他对悟空的厚爱,他不想让悟空说出他的名号,也就意味着他不会再教任何一个人这样的本领,他不想惹麻烦。也足见悟空之独一无二。这中间渗透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许。
悟空遇到唐僧是上天的安排。这样的安排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套用至尊宝的一句话,就是“上天安排的为大嘛”。我小时候,看电视剧西游记,总觉得这个师父是悟空的拖累,每每看至紧张处,把个唐僧恨得咬牙切齿。总在想,悟空一个人飞去把经书搬来不就得了。但是细细想来,这就是悟空要经历的磨难。有人曾说,电视剧西游记美化了师徒四人,而大话西游则放大了人物身上的缺点,我比较赞同。书中写悟空打死两个强盗,圣僧善念祝荒坟,“……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之人,好汉告状,只告行者”。看到此处,真心替悟空难过。唐僧真的是一个极其无情的人。我们来看他的出生,父亲是状元陈光蕊,母亲也是官宦之女,如果家庭和美,那么唐僧恐怕也不会被叫做唐三藏。家庭变故,他成了孤儿。在寺院里长大,这样的成长经历下的人,注定是敏感自私的。所以一遇到事情,他就想和所有的人撇清关系。这点符合这个孤儿的个性。
我们再来看八戒,他的被贬也是有他个人的原因的,贪恋嫦娥美色、好吃懒做。被贬之后,来到高老庄又用欺骗的手段抢占良家妇女。
都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悟空就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西天取经,任重道远。所以在这途中暴露了他们四人所有的缺点,悟空最先也想放弃过,真假美猴王他回花果山那次,他似乎伤透了心。从不团结不齐心到取经归来,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个当然是佛家的一种说法,形容磨难之多、之苦。想来,取经就是为了度己。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是唐三藏出行时说于其他僧侣的话,想来妖魔鬼怪皆有心生,那么我可不可以理解为,那些魔鬼其实都是不存在的,心里有了恐惧、心里有了欲望一切鬼怪便横生了。这样理解的话,真个取经之路,就是他们四人与自己内心的一种对抗挣扎。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西天取经是谁促成的?其实,这个人是唐王。玄武门之变后,唐王内心不安,信奉佛法。派德高望重的陈玄奘去西天取经,口口声声“御弟圣僧”,所以才有了唐僧。我一直觉得这是有含义的,从某种意义上是唐王找了一个替身去度脱自己。这种行为的背后掩藏的就是一颗希望被救赎的心。所以,整部西游记都在讲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挣扎、救赎。
无疑悟空是灵魂人物,真如曾有人写得那样,他们四人是一个整体案例一:山姆森玻璃瓶 一个价值600万美元的玻璃瓶。悟空是人的意志、唐僧是人身;八戒是人的贪欲、沙僧是人的冲动。悟空取经的意志最初一直不坚定,再加上八戒(人的欲念)、沙僧(冲动)、唐僧(人身)的影响,取经之路异常艰辛,最终取经归来,得以圆满,这是一个人克服重重外界干扰,终于战胜自己的内心的过程。所以,一个人如何将自身的一些东西达到统一和谐的安放,是西游给我的启示。
看官也注意到,悟空在前后的能力是有巨大差别的。初入宫廷,他是那个令各路神仙头疼的齐天大圣,都拿他没办法,是如来将他压在五行山下。取经之路可谓是困难重重,似乎每一次都要求助各路大神才能得以脱险,而他面对的不过是大神座下的小魔小怪。我想到这个能力问题,最先想到的就是“无知者无畏”这句话。最初的悟空是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猴子”,他自然无畏,他也在成长,五行山下五百年,早已消磨了一些他身上的东西。取经路上,被唐僧和观音菩萨合伙戴了紧箍咒,眼见一些小妖仗势欺人,有些现实他不得不接受吧,与其说他的能力有差别,我们不如说他已经看透了一些。他已经适应了那个社会。
共 2 5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小尕的文章是用侧面去描写西游记的,确实电视剧在为了美观和博人眼球的同时改了不少的原著。在小孩子看来,无非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知道有勇敢的悟空,贪婪的八戒,愚昧的唐僧,忠厚的沙僧还有那些神仙鬼怪罢了。也许,只要试着认真的去解读西游记,相信也会有不少的像红楼梦一般的学说出来。其实,整个取经过程无非就是一个“悟”字,无论对待何事,如果我们都能悟到真理,那么一切都是空的。【何太痴】
1楼文友:- 1 15: 7: 9 小尕,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其实并不容易。吴承恩老先生处于那个严嵩专政,嘉靖炼丹的时代下,生活的压迫给了他深刻的思考。也许,可能从作者本身去考虑一下西游记或许是在讽刺些什么。 无所谓人,无所谓事。
回复1楼文友:- 1 16:52:22 谢谢小何,西游记只读过一遍。让你见笑了。
2楼文友: 15:52:09 从古到今,佛教和道教都在争自己的江湖地位,谁是老大?从《西游记》看,佛教要远高于道教,因为佛界一个小沙弥,孙悟空就将道教的管理者玉皇大帝打扒到桌地下了,并将道教最高的政治中心天宫闹了个天翻地覆。可是你再看《封神演义》,情况又大不同了,道教占了统治地位。仔细推敲,在乱世,道教盛行,在和平世界,佛教盛行。谁高谁低,真的说不清。不过我也不大喜欢我们老陈家的这个娃 唐僧。 是非成败转头空~
葫芦岛白癜风医院保定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孩子肚子着凉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