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评测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机评测

br早就听说了平庸之恶这个词拳

来源:朝阳手机网 时间:2020.05.09

早就听说了“平庸之恶”这个词,最近看了德国电影《汉娜·阿伦特》后又加深了对它的印象。

1961年,以色列特工抓获了逃亡阿根廷的前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不久,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对他进行审判。美国犹太裔著名学者汉娜·阿伦特主动承担了《纽约客》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专门对此事进行评说。

汉娜在现场观看了审判。控诉者大都是诉说纳粹如何迫害犹太人的,对阿道夫本人并没有举出直接迫害的证据。阿道夫则反复强调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履行职责、服从命令,符合当时的国家法律,宣称自己只是全部系统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已。

法院终究判决阿道夫绞刑。汉娜则陷入了思考的困境,约稿一拖再拖,迟迟不能交稿。

阿道夫的说辞显然是在推辞自己的。当邪恶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忠实实行自己的职责时,尽管当事人没有犯法动机,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却实实在在的产生了,职责实行的结果违背了人类的良知,其罪行是推卸不掉的。

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找到其深层的缘由。除了极权统治、邪恶膨胀外,我们每个人包括受害者是不是也要作出一些反思?

汉娜指出,我们人人都生活在一种社会体制中,常常是默认体制的规则,服从体制的安排,出了问题也将缘由归结为体制所为,从而解除自己的错误。面对纳粹大规模的种族迫害,众多的受害者并没有构成“公众勇气”,犹太人四周游荡的“无根基性”和“无政治性”,和犹太组织的领袖采取的消极做法,使得大部分人在强力压迫下采取了自保、顺从乃至麻痹的行为,这是否也是造成这类悲剧的原因之一?

文章发表后引发轩然 。争议、谩骂、诅咒、威逼一起涌来,有人乃至扬言要将汉娜告上法庭。舆论普遍认为,汉娜不去指责纳粹的罪行,反而追问受害人的,正义何在?立场何在?情感何在?

多年的师长与她反目,要好的朋友与她分离,学校决定停止她的授课。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汉娜坚持自己的理性分析,她应学生的要求公然演讲,慷慨陈词地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大学讲堂上,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听众,汉娜尖锐的指出:面对邪恶,自己不思考、不判断,盲目服从的人是可怕的凡人,他们犯下的恶行是一种“平庸之恶”。只有大家都认真思考自己的作为,才能明辨是非、分清丑恶,继而采取抵抗行为,避免人类更大的灾难。

“平庸之恶”这种认定终究之所以得到认可,也许是因为它戳到了人们心底的痛处。

人们在邪恶面前不谴责、不反抗,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则大多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明哲保身,避免自己遭到直接的伤害。一旦众人都采取这类态度,邪恶不但得不到制止,反而会变本加厉,愈发猖狂,正义则受到压抑,最终受害的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人们在邪恶事实造成后,往往也是谴责他人多,反思自己少。总是为自己找理由,把推得远远的,好像这件事与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事实上,不扪心自问,不检讨自己,不辨别真相,冷漠就会照旧,邪恶则会当道。

汉娜的追问,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或许理解起来有些费劲,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能否静下心来想想,问一问自己的良心,做一个自己的判断,明确一下自己的,然后再去说话办事,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

共 126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案】汉娜·阿伦特,犹太裔美国政治理论家,1906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 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文中,作者通过《汉娜·阿伦特》这部电影,真切了解了汉娜寻求理想的艰辛过程,并立足于“平庸之恶”这个观点之中,对比现实与世事,表述本身的看法与观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欣赏! 【:冰煌雪舞】

1楼文友: 19:05:11 谢谢冰煌雪舞的和点评!

2楼文友: 10:27:00 欣赏佳作,期待精彩继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跌打损伤多吃什么食物
心绞痛治疗方法有那些
安徽有哪些癫痫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