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知识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机知识

在陶然先生的另一部长篇繁华落尽开头

来源:朝阳手机网 时间:2020.04.05

在陶然先生的另一部长篇《繁华落尽》开头,集了一幅“对联”:“昨夜西风凋碧树,豪华过后见真淳。”高度概括了小说要表达的内蕴。许是作者钟爱这样的提纲契领,《三重奏》正文前面,又出现了两句:“嘈嘈切切错杂弹,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十四个字,将全书意旨轻轻托出,浑不着力,又无比清晰。

熟悉陶然作品的人不难发现,他似乎特别擅长写现代都市生活。精工繁复的城市写得活灵活现,满目多是中产阶级的人和事,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作者不会处理农村题材。《三重奏》里大篇幅的生动的乡村描写,证明了并非如此。

《三重奏》的语言是陶然惯有的风格,优雅从容,锋芒内敛,宜古宜今,其折射出的是作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趣味。身为当代人而有一手纯正民国味道的文字,至少在我看来是令人羡慕的。

在作者的长篇小说里,社会责任感与文学使命感从未缺席。《那一点灵光》揭示的是工商业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吞噬,《繁华落尽》(按:即《萧条异代》)重点刻画官场和文化人的众生百态,《太阳雨》则讴歌特定人群的无私奉献。《三重奏》呢?有催人泪下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临其境的场景,以及自始至终流淌在文字深处的真善美。笔者就试着从“人物之真”、“结构之美”、“主题之善”三个点来剖析这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人物之“真”

二十多万字的体量内,出现的角色着实不少。既有孙家明、吴小梅和徐薇这样面面俱到的主角,也有严惠芳、袁英杰、郝乐乐这样血肉丰满的重要配角,且有永发、郑希杰、蒋凌峰等个性鲜明的次要人物,甚至连汪老板、二喜这样的“龙套”也栩栩如生。有名有姓的人物以数十计,然而作者能做到层次分明,分寸得当,不偏颇,不浮夸,实属难能。

试举一例:

『汪老板木然坐下,“咔哧”咬了一口苹果。凉凉的酸甜的汁液顺着舌尖滑下去,他想起了很多年前和弟兄们出生入死的生活。一个苹果三个人分是常有的事。后来从小弟做上去了,才渐渐没有那么困窘。再后来转行上岸,金盆洗手的那天妈妈当着一屋子的人眼泪鼻涕地流,说再也不怕哪天眼一睁就白头发送黑头发了。他对陈会计说:“拿个香蕉我吃。”那是孙家明送的。』

汪老板在书中是个地位不怎么重要的人物,然而作者绝不草率。简单一勾勒,汪老板的草莽江湖气与至情至性的一面便显露在读者面前。

而孙家明作为第一主角,可以看得出作者是极其偏爱的。首先他的颜值很高,作者对其外貌有正面的描写:“白皙俊秀,戴着副眼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弟弟孙家亮“皮肤黝黑,粗结壮实”。另一个佐证是郝乐乐说的“长得很帅、穿得很土、行动很诡秘的男生”。郝乐乐的重点落在“行动很诡秘”上,但我们不难发现,孙家明有着英俊的相貌。

其次他有着坚毅的品质。这种品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家境贫寒,养父早逝,有过被同学冤枉孤立的窘境,也有被黑社会威胁报复的遭遇……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孙家明,不出意外地具备了不屈不挠的品质,正应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第三作者还用了大量细节来状写孙家明,有时小到不起眼,却又举足轻重。请看这一段:

『孙家亮笑道:“干嘛老催我们走啊?”徐薇一笑不答,又说:“你哥本来白白的,现在有点发黄;你本来黑黑的,现在有点发红。你们两个人可以开一个颜料铺子。”孙家亮笑说她想象力还真丰富。』

读者也许哈哈一笑就翻过去了。在我看来,孙家明原来“白白的”,现在“发黄”,是身体越来越差、气色萎顿之兆,为后面孙家明发病住院做伏笔。写孙家亮“本来黑黑的,现在有点发红”,是作者不想让人太早看出关目,用了个陪衬,使了分散注意力的障眼法。

偏爱归偏爱,作者拒绝把孙家明写成高大全的那一类人,他身上同样有瑕疵。比如他前期在学校时的孤僻、不合群,直到中期人生态度也难称得上有多阳光。是徐薇和袁英杰多方开导,他才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他有青年人的热情和志向,却没有青年人的活力与蓬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陶然比较长的小说里,存在一个“主角爱唱歌”的定律。男主角或女主角唱起卡拉OK来一定非常动听,许杰、余波、蒋玫皆是此道高手。唯独本书中的孙家明是个例外,他不会K歌,对文艺兴致缺缺,没什么爱好也没什么情趣,真可说是“陶氏作品”诸多主角里的“异类”。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作者不想让他太完美的初衷。

吴小梅和徐薇作为小说中的女一号和女二号,我觉得应该放在一起来说。作者有意让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是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一个是处境优越的富家千金;一个精明务实、果断爽利,一个才艺出众、委婉多情;一个热烈泼辣、敢于争取,一个清新脱俗、甘于放手……好比她们的名字,前者如红梅,凌寒傲骨,铮铮不可侵犯;后者似蔷薇,芬芳四溢,恬恬沁人心脾。这般形如钗黛般的有着各自特色的女主角为故事增添了不少变数和可读性。

如果说吴小梅是孙家明生活中的最佳伴侣,那么徐薇更像是孙家明短暂一生中的精神导师(我认为比袁英杰更称职)。吴小梅在感情上占据主动,在生活上则依赖孙家明;徐薇感情上显得优柔寡断,生活上则是孙家明新世界的领路人和异质文明的普及者。但凡男人,或多或少有大男子主义情结,所以相较之下,孙家明才会觉得和吴小梅在一起更舒畅,和徐薇一起有时很温暖却总伴着轻微的压力。至于说和吴小梅有共同的成长背景,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相近的人生追求,我以为反而是次要的因素。

有一个细节,“魔宫”里,蒋凌峰讲笑话说到男女之事,孙家明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吴小梅的身体,而不是徐薇。这一笔点出了二女性格上的差异给男主角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

孙家明弥留之际,对徐薇说了很多话,而对吴小梅只有简单的一句交代后事,足可见他对徐薇骨子里的见外和对吴小梅发自内心的信任,亲疏关系,可见一斑。

另一对可以放在一起说的人物是袁英杰和苏春晓。两人同在一所大学的同一个系还同是王牌教师,表面看像一对神仙眷侣。他们在孙家明的成长道路上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骨子里倒是区别极大的。

袁英杰从最开始的瞧不起、反感,到后来近乎固执地偏爱,一直有种情绪化的东西在左右着他。苏春晓自始至终保持着置身事外的客观和清醒,即使结尾进了“事内”,也还是十分冷静。从一开始,作者就在有意突出他们的反差。

袁英杰出场的时候孙家明在交学费,孙家明拿的全是零钱,耽误了后面排队学生的时间,见到众同学抱怨,袁英杰没有细问缘由就暗下判断,皱眉走开。苏春晓的出场可谓惊艳,作者不惜用到“容颜绝丽,不可逼视”这样的词汇。孙家明见到苏春晓的反应是“她的优雅风度给他以震慑之感”。如此浓烈地对一个配角进行渲染,作者对这个角色的钟爱也就不言而喻。

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的种种就顺理成章了。袁英杰虽是男性,却在很多事情上偏听偏信。苏春晓身为女性,却有着理性的思维和睿智的头脑。袁懦弱,遇事不决就选择逃避。苏则长于观察分析,往往语出不凡,有着担当和魄力(在解决孙家明是继续读研还是回家教书一事上分明见出了两人的高下)。如此也难怪袁宏年对袁英杰诸多不满,徐薇将苏春晓视为偶像了。

还有不得不提的一对是小余和老柯。这两个主体故事外的人物,从未正面露过一次脸,只在文中的夹注里隔空掐架,针锋相对,戏剧性十足。老柯的专业眼光和陈旧思想,和小余草根却充满年轻活力的认知方式注定冰火难容。不写身世和经历,仅凭“批语”就呈现出他们的性格,令人击节叹赏。小余、老柯、主体故事《儿子》的创作者吕小鹏(也就是小说中吕德强和德强嫂的儿子)形成了不同声部的“三重奏”。也难为作者想得出这么精巧的构思。这一点在后面还要细说。

文中值得赏析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为人师表的林校长,朴实刚烈的孙家亮,含辛茹苦的严惠芳,豁达大度的蔡飞,受过情伤又试图伤害别人的兰姨……展开来每个人都能写出专门的评论。

二、结构之“美”

《三重奏》的故事内核其实是《儿子》,也就是小余和老柯从头到尾打嘴仗争论的对象。但正如作者所暗示的,一边“嘈嘈切切错杂弹”,一边“轻舟已过万重山”,任这一老一小是褒是贬,过分溢美抑或恶意贬低,都影响不了小说自管自地往前延伸,去流淌它的情节,表达它的主旨。

这是不是就表示小余和老柯的存在很多余呢?从文本的结构上看,他们的意义可太大了。

《儿子》这个故事单独提出来看,压抑苍凉,局部的亮色难掩整体的凝重。余柯二人的点评穿插在内,起了调剂缓冲的作用,稀释了悲剧的氛围,却又不影响大的基调。他们的时隐时现也提供了两个“外视角”,方便读者从过于沉缅的情绪中抽身而出,更宏观也更不动声色地去看待崎岖的情节。

当然二人存在的意义非只一端,还提升了小说的品格,扩充了小说的内涵。作者化身余柯两角,于自己的得意之笔不谦逊,对于文中有不足有争议的地方也不避讳,剖析精准的同时还能兼顾余柯二者性情上、腔调上的差异,把一种声音变成众声喧哗,让作品在事实上变成了相异的观念、思想相互交锋、辩难的复调小说。这种“自评自”的崭新尝试,居然并不引起读者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态度的中正、中立。另一方面,余、柯二人或点评,或剧透,或批评,或褒扬,拓展了小说的知识面和视野,如对黑塞、古典绘画等文学艺术的争论,就足以让人开眼界,广知闻,畅心胸。

余柯的另一个贡献还在于,三言两语往往能画龙点睛,点明一些作者精心设计又不好在文中直接写得明白的“机关”。这些“机关”隐藏得较深。此时的小余和老柯,相当于两位导读,教读者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欣赏小说的夹缝文章。试看这一段:

『吴小梅既知孙家亮下落,心情大好,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劳作,也是兴头头的。茄子、黄瓜、西红柿,紫的紫,绿的绿,红的红,比之蔷薇、牡丹、芍药似也不遑多让。(专家意见:把蔷薇放在最前,是否是吴小梅想到了徐“薇”,不由自主地以农家风味来抗衡城市花卉?)【小余高见:好吧,这回算你厉害,我没想到。这应该是吴小梅的潜意识。作者写得这么隐晦还被你看出来了。】』

大概只有极少数读者能自行领悟到隐含的那一层意思,但是经余、柯这么一点,便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小余、老柯的格格不入有其源头。余是年轻一代的代表,激进新锐,头脑灵活,往往能发表独到的见解,是当前许多文艺青年的写照。柯先生根底深厚,眼光老辣,理念却失之陈腐,是另一批人的传神缩影。一般来说,我们可能感到中老年人爱好传统,青少年更加叛逆决绝。作者偏让年轻的一辈对传统文化态度友好,让年老的一辈更钦服于西方思潮。这种“反着来”的路数使人眼前一亮。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眼下的中年知识分子有不少是瞧不起自家传统而比较“崇洋”的。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国力强盛、民族自信、儒学等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反而能更认识到传统的好处,平视西方。因之作者的“反着来”,真实可信,又意味深长。

作者有意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冲击碰撞,笔者暗自揣测,可能也透露出作者对于传统文化革新之路的摇摆不定。“余”在古语中是“我”的意思,是不是隐喻作者自己?“柯”谐音“苛”,是苛刻求全之意?假设果真如此,作者虽竭力要客观,毕竟还是流露出一些倾向性。陶然本身的风格偏于传统,受曹雪芹等“红楼族系”小说家的影响非常显著,而年龄的优势又让他较一些传统文化的“死忠粉”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拥抱传统之余兼能吸收新的营养,于是他便借余柯两位代理人在二者之间探求一个平衡点……这是个人的一番畅想,说不定只是臆想,作者如无此意,当亦能谅之。

既然说到曹雪芹的影响,不能不提及小说中多处《红楼》式的影子。比如“魔宫”里孙家明和众人玩旋转罗盘游戏,如老柯所说明显有借鉴《红楼梦》众女抽签、占花名、念卜词的痕迹,是寓人物命运于游戏中。再比如“异域花海”孙家明看见带有一抹红痕的白色小花,是预示后面的血光之灾;看到“鬼脸花”预示了他危机重重的未来。

然而作者意犹未尽,不满足于这些小小的暗示,还有横贯全篇的大象征:三个和尚的三次出现——说是一个和尚的三种变体也未尝不可。这种构思作者不是第一次用了,《柔情似铁》里星蛇的隐喻,《繁华落尽》里飘忽的慕容,和《三重奏》里的和尚遥相呼应。说《红楼梦》里的一僧一道给了作者灵感,当非妄语。

三次和尚,各有不同。第一次是孙家明和同学去“魔宫”游玩,在门前遇到一个老年和尚,对孙家明露出悲悯之色,劝孙家明不要进去。作者点到即止,和尚的出现高深莫测,猜不到用意之所在。

共 620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陶然的《三重奏》是一部反映乡村题材的小说。作者用了“嘈嘈切切错杂弹,轻舟已过万重山”来概括全书的意旨。《三重奏》的语言“优雅从容,锋芒内敛,宜古宜今”,是陶然惯有的风格。它不但有感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身临其境的场景,更有流淌在文字深处的真善美。作者分别从“人物之真”、“结构之美”、“主题之善”三点来剖析这部佳作。小说人物众多,要想做到像主角般面面俱到,那绝不可能。而小说里的人物,无论主次,个个血肉丰满,层次分明,分寸得当,实属不易。文中详举实例,用细节给于小说中的人物给以精笔勾描,给人醍醐灌顶之感。“结构之美”重点放在小余和老柯从头至尾打嘴仗的情节上,他们两个的点评调剂缓冲作用,为读者提供了两个外视角,能够宏观的去看曲折的故事情节。这样安排既提升了小说的品格,又扩充了小说内涵。它的另一贡献,三言两语便能画龙点睛,点明小说作者精心设计的机关。文章高度评价了小说作者构建的技巧之妙。小说《三重奏》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也是主题要表达的“人性之善”。小说给与主角孙家明坎坷的身世,他的奋斗史带有悲剧性。他的励志是“取之于社会、反哺于社会的持续不懈的努力与山高水长的精神境界”,传达给人的是一种浩然之气,让人产生敬意和感动。孙家明死了,但在他的感召下与之有关的人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它是“一种爱的传承、文化的延续、高贵人格的不绝如缕”,这就是小说令人激赏之处。此篇赏析挖掘出了小说的精髓,高度诠释了人物的精神特质,这般细细剖析,层次分明,提携要领,娴熟精准,非常人之所能!敬佩老师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佳作!推荐共赏!问候老师!【编辑:树阴凉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12201】

1 楼 文友: 2016-01-21 1 : 6:48 很想看陶然的《三重奏》,这该归功于老师写的作品赏析,太棒了!欣赏,学习!祝老师创作快乐! 崇尚自然,任其自然,顺其自然,乐得自然。

回复1 楼 文友: 2016-01-22 11:1 : 0 辛苦编辑,祝冬安。

2 楼 文友: 2016-01-21 19:48:46 来看偶像的评论。写得真好,真心赞叹!

回复2 楼 文友: 2016-01-22 11:14:44 来看粉丝的评论,真赞。

 楼 文友: 2016-01-21 19:51:14 真的很好呢,有大家风范。拜读学习。

回复  楼 文友: 2016-01-22 11:15:07 问好,感谢留评。

4 楼 文友: 2016-01-21 21: 2:14 今天才看到这篇评论文章。文章从结构之美、人物之真和主题之善等分面深刻分析了小说《三重奏》的艺术性,非常细腻深刻。感谢老师投稿作品赏析,推荐大家阅读学习。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4 楼 文友: 2016-01-22 11:16:06 问好老师,感谢留评,祝冬安。

回复5 楼 文友: 2016-01-22 11:16:27 来来来,摁倒么

6 楼 文友: 2016-01-22 10:1 : 不是吧,这么快就写评论了。这猴子不得了啊。我才收到书,还没开始看 默默遁走

回复6 楼 文友: 2016-01-22 11:16:54 你都收到书了?好快,我还么有。

回复6 楼 文友: 2016-01-22 2 :28:56 然后,小和尚,你既然收到了书,就么有发现书里面的《序2》就是这一篇么

7 楼 文友: 2016-01-22 10:14:55 这篇先存着,等我看完书再看评论,不然被剧透了,就没意思了。哈哈,我果然聪明。

回复7 楼 文友: 2016-01-22 20:45:08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8 楼 文友: 2016-01-22 10:2 : 9 评论从不同的角度关照了作品的内核,翦辑式地呈现了作品的精彩引人之处,相当于一部精彩的 预告宣传片 ,然后负责任的告诉大家, 正剧 很值得期待。

回复8 楼 文友: 2016-01-22 20:46:21 好一本正经的样子,吓死宝宝了

9 楼 文友: 2016-01-22 11:09:04 看过陶先生的《三重奏》,花雨缤纷目不暇接,再和侯同学的评论两相对照,绵密醇厚剖析入里,更觉口齿噙香,回味无穷。原著精彩,评论绝佳,兼有知己情意,可谓独特一景,引人瞩目。

回复9 楼 文友: 2016-01-22 20:47:01 奇葩大絮某人呐,你好奇葩喂

回复10 楼 文友: 2016-01-22 20:47: 5 不仰望,只啵,来来来,mua~苏州圣爱植发医院王国华男性长期便秘的危害国仁医院吴琼

冠心病反复胸闷用通心络效果好吗
术后ED的药物治疗方法
治疗小儿呕吐吐奶溢乳的方法